download GirlStyle 马来西亚女生日常 app
Chanel、Tory Burch、Kate Spade...名牌背后的「女性力量」!带你了解这些「女性创业」故事,她们用勇气和野心书写品牌传奇~

Chanel、Tory Burch、Kate Spade...名牌背后的「女性力量」!带你了解这些「女性创业」故事,她们用勇气和野心书写品牌传奇~

女生心事 名人故事
By Lee Kee on 26 Nov 2025
Digital Editor
Lee Kee 是一名拥有近两年写作经验的文字编辑,热爱撰写娱乐新闻、明星故事和心灵情感类文章。她的文章真实、有趣和温暖,深受读者喜爱。她目前为 GIRLSTYLE MY 撰写内容,希望通过她的文字,让读者们获得丰富的资讯,充实读者们的心灵~

Chanel、Tory Burch、Estée Lauder……这些品牌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但你知道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背后,其实都站着一群用自己的故事与勇气撑起事业的女性吗?她们有的出身贫寒,有的为了解决自己的尴尬而搞发明,有的甚至在40岁才决定转身一搏。今天,就让我们抛开那些枯燥的商业数据,去听听这些品牌背后真实的、有温度的女性故事✨

目录 + 快速链接

Chanel|Coco Chanel

说到香奈儿,你可能想到的是双C标志和昂贵的包包,但 Coco Chanel 本人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充满“反骨”的传奇。她出身非常贫寒,在修道院孤儿院长大,也是在那里学会了缝纫。在那个女人们都被紧身胸衣勒得喘不过气、裙摆拖地又重又累的年代,Coco 是那个带头“搞革命”的人。

Chanel|Coco ChanelPhoto from Amazon

她受够了那些繁复的蕾丝和羽毛,想要一种能让身体自由呼吸的衣服。于是,她从男装里找灵感,用当时只拿来做内衣的布料设计出了宽松的针织衫,还不仅把女性从束胸中解放出来,更鼓励大家剪短发、穿裤装。Chanel 的核心从来不仅仅是优雅,而是那种“我想怎么穿就怎么穿,谁也别想束缚我”的自由与叛逆。

Chanel|Coco ChanelPhoto from Business of Fashion

Tory Burch|Tory Burch

如果你觉得 Tory Burch 只是一个典型的上东区名媛品牌,那你就太小看它的创始人了。Tory Burch 在创业前,其实是个非常资深的时尚公关和编辑,在《Harper's Bazaar》、Vera Wang 和 Ralph Lauren 都工作过。但她发现市面上缺少一种既有设计感、又不至于贵到离谱的“轻奢”选择。

Tory Burch|Tory BurchPhoto from CFDA

2004年,她在自家厨房的桌子上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作为一个要照顾三个儿子的妈妈,她想做的不仅仅是好看的衣服,而是那种让现代女性能轻松应对工作、家庭和旅行的“实穿主义”。Tory Burch 的那种波西米亚风格,其实就是她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旅行的记忆,变成了一件件让人穿上就觉得放松又自信的单品。

Tory Burch|Tory BurchPhoto from W Magazine

Kate Spade|Kate Brosnahan Spade

90年代初,时尚圈到处都是夸张的大垫肩和复杂的装饰,在杂志社做配饰编辑的 Kate Brosnahan 却怎么也买不到一个简单、实用又好看的手袋。她想要的,不过是一个线条干净、能装下生活琐碎的包包而已。

Kate Spade|Kate Brosnahan SpadePhoto from Harpers Bazaar

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做。她辞掉工作,没受过专业设计训练的她,甚至是用建筑纸和粗麻布剪出了最初的样品。当她把那个方方正正、只有个小黑标的尼龙包推向市场时,那种极简又带着一点点俏皮色彩的设计,瞬间击中了所有厌倦了繁琐的女孩们。Kate Spade 的精神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保持乐观、多彩和有趣。

Kate Spade|Kate Brosnahan SpadePhoto from Latimes

Vera Wang|Vera Wang

这大概是时尚圈最励志的“转行”故事了。Vera Wang 年轻时的梦想其实是成为一名花样滑冰奥运选手,但在落选国家队后,她心碎地转行去了《Vogue》做编辑,一干就是16年,后来又去 Ralph Lauren 做设计总监。

Vera Wang|Vera WangPhoto from Henkerman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这一年——她40岁了,要结婚了,却跑遍全城都找不到一件哪怕稍微有点现代感、不那么像“奶油蛋糕”的婚纱。一气之下,她决定自己设计。没想到这一设计,就开启了她的婚纱帝国。Vera Wang 告诉我们,哪怕人到中年,哪怕前路看起来已经定型,你依然可以为了“不将就”而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Vera Wang|Vera WangPhoto from VeraWangBride

Bobbi Brown|Bobbi Brown

在80年代,化妆品市场简直是“妖魔鬼怪”的天下,流行的是那种大红大绿、惨白粉底的夸张妆容。作为一名专业的彩妆师,Bobbi Brown 对此深恶痛绝,她常常找不到能画出自然妆感的口红,只能自己把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调。她想不通:为什么化妆非得是为了掩盖,而不能是为了像自己?

Bobbi Brown|Bobbi BrownPhoto from CNN

忍无可忍的她,决定自己动手研发。她推出了10支大地色系的口红,主打“涂上之后像原本的唇色,但更好看”。原本她以为一个月能卖出100支就不错了,结果第一天就卖空了。Bobbi Brown 的理念在当时简直是一股清流:美丽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做真实的自己。

Bobbi Brown|Bobbi BrownPhoto from Goop

Benefit Cosmetics|Jean & Jane Ford

Benefit 这个品牌就像它的包装一样,充满了美式幽默和搞怪。创始人 Jean 和 Jane 是一对来自印第安纳州农场的双胞胎姐妹。她们以前做过模特,后来搬到旧金山想创业。你知道吗?她们当时是用扔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命运的——正面就开砂锅菜餐厅,反面就开化妆品店。幸好,硬币选了化妆品!

Benefit Cosmetics|Jean & Jane FordPhoto from IG @myntra

更有趣的是它们家招牌产品“玫瑰胭脂水”的诞生:一位脱衣舞娘来到店里,想要一种能让乳头看起来更粉嫩且不脱色的产品。姐妹俩连夜在厨房里煮玫瑰花瓣,捣鼓出了这瓶神奇的液体。这种“为了解决实际(哪怕是有点羞羞的)问题”而诞生的玩趣精神,就是 Benefit 让人快乐的源泉。

Benefit Cosmetics|Jean & Jane FordPhoto from IG @myntra

Estée Lauder|Estée Lauder

雅诗兰黛夫人绝对是那个年代的“搞钱女王”和营销天才。她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移民家庭,从小就在那个化学家舅舅的实验室里捣鼓面霜。她起步时非常接地气,经常跑去发廊,趁着女士们坐在烘干机下面无聊的时候,亲自给她们试用面霜。

Estée Lauder|Estée LauderPhoto from WWD

她有句名言:“我的一生中,从未有一天停止过工作。” 她坚信每一位女性都有美的本能,而她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美挖掘出来。那个著名的“买赠”策略(买产品送小样礼包),就是她发明的!这种把生意做成一种“分享美丽秘密”的热情,让她的名字最终变成了一个商业帝国。

Estée Lauder|Estée LauderPhoto from WWD

IT Cosmetics|Jamie Kern Lima

Jamie 的故事看多少次都让人感动。她原本是一名新闻主播,但她深受红斑痤疮(酒槽鼻)和眉毛稀疏的困扰。每次直播时,镁光灯一打,脸上的瑕疵就盖不住,妆还会融化,这让她非常崩溃。她试遍了市面上所有的昂贵粉底,没一个管用。

IT Cosmetics|Jamie Kern LimaPhoto from Jamie Kern lima

于是她辞职,发誓要研发出一款真正能遮瑕、又能养肤的产品。创业初期非常艰难,曾被投资人当面嘲笑“没人会买这种长相胖胖的女人卖的化妆品”。但 Jamie 没有认输,她在电视购物直播中,当场卸掉半边脸的妆,露出通红的脸颊,再重新上妆展示效果。那一刻的真诚与脆弱,打动了无数有同样困扰的女性。IT Cosmetics 的核心就是:你不需要完美,你只需要被理解和看见。

IT Cosmetics|Jamie Kern LimaPhoto from Jamie Kern lima

Charlotte Tilbury|Charlotte Tilbury

如果你看过好莱坞明星的红毯照,大概率你见过 Charlotte Tilbury 的手笔。在创立品牌前,她已经是全球最顶级的化妆师,给 Kate Moss、Gisele Bündchen 这些超模化了无数次妆。

Charlotte Tilbury|Charlotte TilburyPhoto from Fashionista

但在后台,她总是在用一款自己私房调制的“魔法面霜”给模特打底,因为效果太好,模特和明星们都求着她分享。Charlotte 觉得,化妆不仅是变美,更是一种心理暗示。于是她在 2013 年创立品牌,把那些本来只有明星才能拥有的“完美妆效公式”做成人人可用的产品。Pillow Talk 系列就是她对“万能裸粉”的诠释,适合所有肤色,一经推出便在全球断货,也实现了她想“让人人都能画出红毯妆”的美妆理念。

Charlotte Tilbury|Charlotte TilburyPhoto from 官网

Anastasia Beverly Hills|Anastasia Soare

现在大家出门都要画眉毛,但在几十年前,根本没人把眉毛当回事。Anastasia 刚从罗马尼亚移民到美国时,连英语都不会说,只能在美容院做脱毛工作。有着艺术和建筑学背景的她敏锐地发现:美国女人的眉毛太随意了,如果能运用“黄金分割率”来修眉,整个人的脸型都会改变。

Anastasia Beverly Hills|Anastasia SoarePhoto from Coveteur

当时没人在意她的理论,她就一个个去说服好莱坞的明星(比如超模辛迪·克劳馥)。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发现“修个眉毛竟然堪比整容”。她硬是凭一己之力,把“修眉”变成了一个价值亿万的产业。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细节,在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把专业发挥到极致,也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Anastasia Beverly Hills|Anastasia SoarePhoto from IG @anastasiasoare

By:马来西亚女生日常编辑部

Photo Source:Amazon、Business of Fashion、CFDA、W Magazine、Harpers Bazaar、Latimes、VeraWangBride、Henkerman、CNN、Goop、Fashionista、Coveteur、IG @myntra @anastasiasoare

💌 立刻Follow我們的 Instagram girlstyle.my

💖 加入GirlStyle马来西亚女生日常成為 美妆保养评测达人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