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得愈久愈不能真心相對?《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幫妳療癒自己的親密關係~
「美好的親密關係會成就我們,但糟糕的親密關係會拖垮我們。」 親密關係,是人與人之間透過緊密連結而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繫,像是親情、愛情或是友情。但是在親密關係裡,我們仍會徬徨困惑,不明白對方的心思、甚至連自己的想法都搞不清楚,《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幫助妳釐清自己各種問題疑慮,療癒自己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表達情緒這麼難
世界上最難解之謎,莫過於: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而另一個未解之謎就是:我們不知道對方到底想要什麼,對方也不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很多話到了嘴邊,卻又咽下去了。
為什麼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難?
最讓男人崩潰的一件事就是聽到女人說:我們在一起這麼久了,你怎麼就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最讓女人崩潰的就是聽到男人說: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為什麼我們在情感中那麼難表達自己的情緒?
四種父母帶來四種人生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另一個問題說起:表達情緒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現在,想像你是一個嬰兒,當你餓了,不哭也不鬧,這樣做你就是在冒險:你怎麼知道媽媽會明白你餓了?如果她是個粗心大意的人,根本就忘了你的存在,那麼等待你的恐怕就是死亡。
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會哭,就會鬧。
如果媽媽給你很好吃的東西,你還想吃,你需要發出什麼信號呢?因為開心,你要咯咯笑,這樣媽媽就知道你很喜歡吃這個東西,你就有機會繼續吃到你想吃的。
所以嬰兒就是這樣活下來的,嬰兒發出信號→父母接收到信號(信號包括正向喜歡的和負向不滿的),並且回饋→嬰兒存活。
接下來,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父母的回饋是不是都一樣呢?當然不一樣。
父母大概有四種回饋:誤解回饋、不回饋、不完全回饋、適度回饋。這四種回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在長大以後表達情緒的能力和方式。
1.誤解回饋
當孩子餓的時候,父母如果揍孩子一頓;或者給孩子換尿布,孩子的需求完全被誤解為折騰父母或者提出無理要求;或者認為孩子不是餓,而是想喝水而已,那麼這個孩子的存活成本就會很高。
因此,孩子需要把所有的能量都用於幫助父母理解自己。他必須先理解父母,然後再幫父母理解自己。他用盡所有力氣,才能吃到別家孩子很輕鬆就能吃到的奶。
於是,他能成為超級同理心父母的人,卻唯獨不能同理心自己。
2.不回饋
有人跟我說,他從小就是被放在床上養大的,父母忙於工作,只有中午會回來餵他一次。有一次父母加班,中午沒回來,晚上回來的時候,發現他頭朝下,趴在床下,幾乎窒息而死。
這個孩子經歷了怎樣的哭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一天?這樣的日子如果不是偶爾,而是經常如此的話,這個孩子就必須學會隔離自己的情緒,進入精神上的假死狀態。
3.不完全回饋
父母會給你提供一切衣食住行的「愛」,但對你所有的精神需求毫無回應。這就是我經常在文章中提到的「衣食父母」而非「心理父母」。
你說有同學欺負你了,父母充耳不聞,或者把你罵一頓;你說學習有困難,很擔心達不到他們的期待,父母就說你太嬌氣,不體恤他們。你得到的愛永遠都是「冰與火」的遊戲,你很困惑父母到底是不是愛你。
一方面,他們特別關心你的學習,你的身體;另一方面,他們連你想自殺的念頭都不知道,儘管你都直接和他們說了,他們也好像失去了聽覺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生活在矛盾之中,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在聊到自己父母的時候會說:「我父母對我很好,他們很愛我,但他們的表情卻騙不了我—我能看到他們的悲哀。」
你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方面會陷入悖論:只能表達被允許的,而不能表達不被允許的。
4.適度回饋
我們都渴望這樣的父母。如何形容這樣的父母呢?「不帶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
一切不能真正同理心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是因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因為無法解決自己的心魔,於是只能讓身邊最親近的人來承擔。
前三種錯誤回饋孩子的父母的心魔是他們竭力想去遮掩的陰影。
有的父母絕對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傷害。有時孩子摔倒可能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他想和父母分享,摔在地上很好玩,但父母就像是離弦的箭一樣,拖著救護車般的哭喊聲衝到了孩子面前,讓孩子的驚喜變為恐懼。
有的父母如果很自卑,就會擔心孩子不夠堅強,於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於是,這個孩子總得不到必要的撫慰和足夠的滋養,會變得更瑟縮、更脆弱,父母也因此更加不滿。惡性循環由此誕生。
有的父母如果對生存充滿了焦慮,或者忙於到外面的世界尋找自己的價值感,就會忽略孩子的需求,讓孩子自生自滅地長大,孩子就會不得不說服自己活在情感的沙漠裡,讓自己的所有情感都變成空氣一樣不可見。
父母把自己都無法承擔的脆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都無法承擔的焦慮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都無法承擔的恐懼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如果要承擔父母都無法承擔的情緒,就會失去發展自己情緒的能力,他們無法區分,自己體驗到的是自己的情緒還是父母的情緒。
變成了情感表達困難者的可能性
所以孩子會在成人以後遭遇以下三種情感表達障礙。
1.隔離情感
做「內在小孩訓練營」的時候,有人問我:我沒有任何感覺怎麼辦?
沒有感覺,就是一種感覺。
開始心理學學習的時候,我曾經羡慕很多女人,她們可以有那麼豐富的情緒體驗,有那麼自然的情感表達,而我卻什麼感覺都沒有,就像是一塊木頭。
回看我二十歲到三十歲的人生,我曾經一度非常絕望:我似乎是兩個人,一個人好像有正常的情緒,也會哭,也會笑,也會談戀愛,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活著。但在另一個層面上,我覺得自己內心有一塊地方始終是在沉睡的,就像是冬眠的熊。
這十年,我其實是「假裝活著」,沒有「存在感」地活著,我活著,但其實死了。因為我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麼,我也不知道我適合什麼,我不知道我的未來會走向何方,我沒有體會到心動的感覺。
二十歲之前,我生活在學習的焦慮裡;二十歲以後,我生活在空虛之中,我不知道除了學習,還有什麼值得我去拼搏,而學習其實也不再是我奮鬥的目標了。
這是一段很漫長的自我發展的過程。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頓悟,我忽然看到了自己的內在小孩,淚水奪眶而出—很多年都沒有像一個小孩一樣哭過了。此時才知道,我也需要依戀,我最想做可以躺在日式榻榻米上曬太陽的小孩子。
我找到了自己,也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情感。
所以,很多男人(當然也包括女人)都和我一樣,他們都是靠本能活著,為一個從未思考過的目的活著。他們的感情具備一般的標準,從未真正體驗過發自內心的情感。他們總是會說:囉囉嗦嗦什麼啊,哪有那麼多故作文雅的情感?
我之所以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是因為我終於可以消化乃至放下父母放在我身上的生存焦慮。我才能開始發展自己的情感,我才能開始表達自己的情感。
2.分裂情感
很多焦慮型的人處於這樣的分裂狀態:
當他們愛你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如升天堂;當他們驕縱起來的時候,你會覺得如墜地獄。
他們的人格是分裂的,可以瞬間進入到另一種情緒狀態。前一刻還嘻笑顏開,下一刻就愁容滿面。
衝動是魔鬼,很多人的感情都是如此,說了不該說的話以後又後悔了,然後想挽回,卻已經破鏡難圓。但是無論事後怎麼打嘴,到了下一次,他們嘴上還是沒門的。
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跳崖式的表達?因為他們的世界缺乏一個過渡性的空間,他們必須做強者,才能驅逐自己的弱小感。
我們面對無中生有、無奇不有、無所不能這樣「三無世界」的時候,最原始的處理方式就是:假裝自己沒有處理的情緒,假裝對方不是自己要面對的人。
分裂情感者就屬於後者。
他們會忘記這個人是他所愛,只記得對方是需要用機槍射殺掉的壞蛋。一是給自己施魔法,讓自己的一部分消失;一是給對方施魔法,讓對方變成另外一個人。但這都屬於孩子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成人的世界一定會失敗。
迴避型的人會不明白:這個女人哪有那麼多情感啊?是瘋子嗎?
焦慮型的人也會不明白:這個男人太殘忍了,我有這麼多的痛苦,他卻毫無知覺?
無論是太少的還是太多的情感體驗和表達,都是因為我們的過去成長環境不允許我們真實地長大。於是,我們才會過度地發展某種能力,成為「偏科生」。
3.衝突情感
很多人並不是如此碎片化的,而像看到「國王的新衣」那樣,明明看到了,卻假裝沒看到。
我健身的時候,教練問我:「現在的訓練量如何?」
我說:「還好。」
教練啞然失笑:「什麼叫作還好?」
我說:「就是還行。」
教練說:「是百分之多少的還行?」
我說:「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還行。」
教練說:「那就是不行,你覺得過量了,是嗎?」
我說:「是的。」
教練說:「如果我不這麼問你,我還以為你是可以承受的。」
......
接下來,我問自己:為什麼我會在不行的時候還說「還好」?
其實,我幾乎把自己矇騙過去了,在自己完全無法承受的時候,居然無所察覺。
然後,我看到了自己內在的流程—
我的身體跟我說:不行了,大叔,你的身體受不了了。
我跟我的身體說:既然教練給我安排了這個量,就說明一般人都可以達到,如果我認了,那多丟臉!再堅持一下吧!
身體說:大叔,你年紀不小了,不能這麼鬧了,接下來一周你一定會很難受。
我說:我的面子更重要!你閉嘴!
如果我不去覺察,我幾乎都意識不到自己內心的自動化流程。這個流程一定已經被執行了上億次,所以它幾乎已經自動化了,於是我就成了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結果呢?我永遠都會吃虧。
-
書名:《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
作者:盧悅
出版社:幸福文化
-
Source:Pinterest, 品牌提供
By 台灣女生日常編輯部
追蹤IG帳號:girlstyl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