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娜王妃連吃飯,都把他人放在首位!《大人們的餐桌》帶你看「人民王妃」從裡到外的善良
戴安娜:餐桌上的「人民王妃」
戴安娜可能是英國史上最備受人民愛戴的皇妃與皇室成員,這除了一張漂亮得不可方物的臉孔之外,還因為她的一顆愛心。婚後,雖然與查理斯王子婚姻生活並不愉快,但她仍致力於公益事務,不單活躍於各類籌款活動,還身體力行,支持國際反地雷組織,關懷愛滋病童,讓她深受英國以至世界各地民眾愛戴。1997年,因被狗仔隊追蹤,她所乘坐的轎車為了甩開對方而失控撞車,她亦在車禍意外中離世。英國首相貝理雅在悼念演說中,稱她為「人民皇妃」(People’s Princess ),從此這稱呼不踁而走。
真正的雍容華貴,不在於矯揉造作,而在於發自內心的親和。筆者在翻看專職服侍離婚後住在肯辛頓宮的戴安娜皇妃和兩位王子的御廚麥格瑞迪所著的《皇家食事》一書,讀到些小故事,從中領略到這番道理。
Photo from Pinterest
實踐病童與皇妃用餐的心願
話說戴妃喜愛在肯辛頓宮宴請各類型的客人,有一些是名人,但更多是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做了好事的好人。有一次她又邀請了一位小男孩午餐,他患上了癌症,而他又寫信給戴妃,說心願是希望能夠與一位皇妃午餐,戴妃遂實踐他的一個心願。
那位病童與母親及姊妹一起到來,小孩心性,且沒有甚麼大不了,但他的母親卻緊張得面容繃緊,畢竟,眼前是一位皇妃,而且是美麗得令人心悸、鼎鼎大名的戴妃。戴妃囑咐御廚弄一些威廉及哈利王子愛吃的東西作為午餐,款待小男孩一家人,於是御廚烤了兩隻雞,及準備了一些蔬菜。戴妃還體貼入微,在飯廳裡小男孩的座椅上,放置了一架玩具車,並為小女孩準備了一個洋娃娃,為母親準備了一束鮮花,作為禮物。戴妃談笑風生,盡量讓這家人感到自然、放鬆和舒服。
但始終是小孩心性,吃至一半,小男孩嫌麻煩,索性以手指把雞腿撿起來,津津有味地啃著。母親看到,立時面如土色,覺得自己一家在皇妃面前出盡洋相。若是換到了另外一些皇室貴族,準會報以白眼,但好一位戴妃,不單沒有介意,更加善解人意,見狀之後心念急轉,立時把手上的刀叉放下,並一樣以手檢起她的雞塊。這時母親才如釋重負,呼出一口氣,露出笑容。
麥格瑞迪說,這就是戴妃,永遠的善解人意,永遠為別人設想周到。讀者看到這段往事後,也會明白到,真正的高貴,不在於矜持和緊守貴族的繁文縟節,而在於發自內心的親和與善良。麥格瑞迪說,戴妃對他也十分體貼,當戴妃得知他在熱戀時,每逢週五晚上,都會催他早點離開肯辛頓宮,出外跟女友歡渡週末。
那麼,這位漂亮的皇妃,平常她又喜歡吃些甚麼呢? 毫不讓人意外,為了保持自己美好的身段,戴妃飲食十分節制,早餐愛吃鮮榨果汁、優格,有時再來點炒嫩蛋,以及傳統英式的吐司蓋上茄汁豆,總之要「零脂肪」。至於午餐或晚餐,她則會吃義大利麵食、新鮮蔬菜、雞和魚,飯後甜品則是水果或優格,尤喜歡荔枝。
有一道菜式,戴妃特別喜歡,那就是蕃茄慕司配龍蝦,但原本的煮法卻也頗為油膩,會用上三種不同的脂肪(酸奶油、濃奶油、蛋黃醬),於是戴妃要廚師為她改良成一個零脂肪的版本。麥格瑞迪說,記得有一次戴妃又以這道菜式奉客,客人是一位美國名嘴,戴妃後來笑著向他說,席間這位名嘴對這道菜讚不絕口,但卻驚訝的說,不明白戴妃為何這麼喜歡吃這道菜卻仍可保持那麼苗條?他不知道,自己吃的和戴妃吃的,原來是兩個不同版本的蕃茄慕司配龍蝦。
那麼戴妃又是否會下廚,偶爾做菜呢?
麥格瑞迪說,有一次週末,沒有廚師當值,宮裡習慣的做法是先讓廚師做好一些食物,等到戴妃想吃時,便以微波爐加熱。但這個週末,戴妃卻想親自下廚,為她的一位來訪的女性朋友準備晚餐,她想簡簡單單煮些義大利麵點,認為這樣問題應該不太大。但無論如何,她也得燒一鍋滾水把麵條先煮熟,不料,她卻「雞手鴨腳」,搞到廚房漏媒氣,結果招來了整整一隊消防隊!麥格瑞迪說週一回來上班,從戴妃口中得悉情況後,忍不住笑彎了腰。
老布希的「花椰菜風波」
雷根的八年任期實在太受國民愛戴,結果他的副總統老布希,只要蕭規曹隨,便能成功當選總統。沿著雷根奠下的外交方針,老布希便在任內結束了長達半世紀的冷戰,讓東歐共產國家陣營,一一瓦解,包括蘇聯在內,並讓東西德統一。布希更出兵伊拉克,懲罰它侵略科威特以奪取油田,結果一樣大獲全勝。於是,美國在老布希帶領下,可謂節節勝利,全球霸主的地位,隱隱然無人能敵。
但由於著重外交而忽略了內政,任內經濟低迷,失業率攀升,人民生活困苦,他又違反了自己堅決不加稅的競選承諾,遭對手柯林頓打出一句一矢中的、震撼人心之口號,就是著名的:「蠢材!經濟才是關鍵問題!」( It’s Economy, Stupid! ),讓老布希徹底重挫,栽在個黃毛小子身上,慘遭滑鐵盧,最終連任失敗。
儘管老布希不是一位十分成功的總統,但他和太太芭芭拉,卻是備受公眾愛戴的一對總統夫婦,兩人不單恩愛,私生活亦甚少惹起爭議,而芭芭拉也是最甘於做好一個太太、母親、祖母本份的第一夫人。
芭芭拉不會如雷根太太南西般喜歡擺佈丈夫,不會如甘迺迪太太賈桂琳般愛出風頭如穿花蝴蝶,更不會如克林頓太太希拉蕊般野心勃勃,芭芭拉說她所關心的,只是:「管好家庭,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如果孩子們的問題很重要,就告訴丈夫。」她從不會惹事生非,也不會游說老布希或其下屬些甚麼。她低調、沉默寡言。
芭芭拉喜歡闔家團圓坐在一起吃飯,有一次她發現孫女珍娜及芭芭拉沒有出現,便問媳婦小布希太太蘿拉一個究竟,後者尷尬的說不知道,最後管家才告知,兩人叫廚房給她們準備了三明治,並送了去白宮的保齡球館,芭芭拉聽後勃然大怒,從此這成了最後一次的類似事件,沒有人膽敢撇下家人,純粹為了自己尋歡作樂,而不跟家人一起吃飯。
但諷刺的是,芭芭拉能管得住孫兒,卻不一定能管得住丈夫的胃口。
老布希食量很大,但卻討厭蔬菜和其它營養師會推薦的食物,反而最愛垃圾食物,如炸豬皮、栗米餅、漢堡、熱狗、爆米花、巧克力片。大家沒有看錯,正是炸豬皮!這是老布希的至愛,有朋友送禮,都會送他炸豬皮。但也有一說,就是他的至愛是爆米花。
老布希甚至到一個地步,連吃健康食物如酸乳酪和燕麥皮時,都要加入牛油酥條一起吃。幸好他愛做運動,才能勉強保持得住身型。
貴為一國總統,教壞全國小朋友?
老布希尤其討厭吃花椰菜,還鬧出一次花椰菜風波。話說一天,他忍無可忍,和「空軍一號」飛機的服務員說,以後再也不想在菜單中見到花椰菜了,後來這個消息洩漏了給記者知道,還給報章《U.S. News》刊出了如此煽情的標題:「經過八年的忍氣吞聲後(作者按:布希當了雷根八年的副手),布希終於為自己的飲食品味贏回一仗!」結果惹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被人批評:「總統實在是『教壞』小朋友,你叫那些為人父母的,以後見到子女吃飯時,不肯吃花椰菜和其它蔬菜,要怎麼教導小朋友? 」
稍後記者更對此窮追不捨,但布希仍選擇強硬回應:「我少時已經十分討厭花椰菜,但我的母親卻強迫我要把它吃下,到了今天我已經貴為美國總統,我是不會再吃它的了。」結果一些種植花椰菜的農夫,感到氣憤難平,發起一場活動,把一整輛貨車的花椰菜送到白官,希望總統回心轉意。但布希卻始終沒有妥協,只委託太太芭芭拉到白宮草坪接收,並把這批蔬菜轉贈給當地的流浪者之家。可憐的第一夫人拿著一束束花椰菜的模樣,便成了大家茶餘飯後八卦的照片。幸好這位第一夫人的對答還算得體,她說:「總統當然可以決定怎麼做,但美國的小朋友還是吃多些花椰菜比較好。」
結果這個由空軍一號掀起的花椰菜風波,成了接下來幾天當地政治新聞的主題,更令人尷尬的是,不少民意調查顯示,很多美國人不知道布希的政策是甚麼,但受訪民眾卻十個有九個知道這位總統不愛吃花椰菜。
老布希無肉不歡,最愛吃牛排,例如2001年訪問香港時,他去光顧的,並不是甚麼鮑魚、魚翅、海鮮酒家,而是美國高級西餐廳莫爾頓牛排館(Morton’s of Chicago )的香港分店。這間西餐廳的分店遍佈全球,但特點是裝修和陳設都相當統一,讓客人即使身在海外,只要到此用餐,都有一種回到家裡的熟悉感覺。正如老布希當晚表示,當天很累,所以想到這處熟悉的地方,吃些自己熟悉和喜歡的食物。
但是愛吃大塊肉,不代表為人粗心大意,這位前總統臨走前,特地走到廚房和酒吧,與廚師、調酒師、和招呼過他的工作人員,握手致謝,表現親民。來到這個「美食天堂」,竟然只鍾情家鄉牛排,相信原本摩拳擦掌,心想可以一展身手的一眾香港大廚,也難免好生失望。
Photo from Pinterest
邱吉爾的「餐桌大外交」
邱吉爾是一位在戰爭時期顯示卓越才能的政治領袖,二次大戰時,他在納粹鐵蹄踏破大半個歐洲時,憑著勇氣和鋼鐵般的意志,堅定不移地帶領英國這個孤島,拒絕議和,抗爭到底,力保歐洲自由和民主的最後火種;在民心最低迷時,憑著其鼓舞人心的能力,激發出英國百姓的勇氣和決心。最後,帶領英國渡過百年來最黑暗、最風雨飄搖的時刻,取得最終勝利。
邱吉爾的信念是,政治家要具備膽識,不能畏首畏尾,敢於承擔風險,但他絕不是一個只有匹夫血氣之勇的莽夫,而是老謀深算,深具歷史視野。
他是一個天生的外交家,在大英帝國今非昔比,國力萎靡不振時,仍能夠運籌帷幄,與美、蘇等列強「合縱連橫」,與納粹和法西斯周旋,最後擠身同盟國三巨頭之一,與美、蘇平起平坐。
邱吉爾靠的,就是其一流外交手腕,無論何時何地,都可大展身手。
對於邱吉爾來說,餐桌從來都是政治的,是他回饋朋友、拉攏對手、搜集情報的一大重要場所。
他曾無數次為類似的「政治飯」作東,這為他建立和改善了很多人際關係,為自己的政途鋪平道路。
邱吉爾大半生反共,但到了納粹這個大敵當前時,他卻不惜打倒「昨日之我」,與史達林結盟,當被人質問時,他說:「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摧毀希特勒,我的人生因此單純多了,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也會在下議院為撒旦討救兵。」( I have only one purpose, the destruction of Hitler and my life is much simplified thereby. If Hitler invaded Hell, I would at least make a favorable reference to the Devil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隨了這樣的政治和外交上的極大彈性之外,邱吉爾更擅長在餐桌上進行他的大外交。
邱吉爾曾經說過:「如果我能夠跟史達林每週吃一頓飯,那就甚麼麻煩都可以解決。」
又有一回,邱吉爾想結束希臘內戰,於是便邀請了三位希臘共產黨的代表,與自己和希臘的樞機主教等,一起談判。並向左右說:「如果可以把他們請來跟我們一起吃飯,那麼難題便會迎刃而解。」
不錯,餐桌,往往是邱吉爾辦好外交的場所。他認為只要能夠與對方面對面吃飯,在較為輕鬆的氣氛下,他就可以好好運用自己的魅力和口才,來說服對方,達成外交任務和目標。
當中最經典、最成功,以及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要算是1941年聖誕期間他到訪美國一役。
面對面吃飯,吃出兩國鋼鐵同盟
當時納粹席捲大半個歐洲,在西線,只剩英國孤獨和艱苦地對抗納粹;而在東線,納粹的鐵蹄則踏至莫斯科城外,讓這個紅都危城告急。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拖進了戰爭,形勢開始改觀。大家或許以為邱吉爾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但事實卻剛巧相反,當時美國舉國上下,都在咬牙切齒,想著如何向日本復仇,邱吉爾的艱難任務,就是如何可以說服羅斯福和美國政界,該以「歐洲優先」,而非「太平洋優先」,促使美國大部分的軍力和資源,投入歐洲而非亞洲戰線。
為了說服羅斯福,在這戰火漫天的日子,哪怕是長途跋涉和冒險,邱吉爾也毅然決定要親自飛到美國一趟,因為他相信只要能夠面對面,那將令他更有機會發揮,去說服羅斯福。但對方卻不一定對他真的熱情歡迎。首先,國會裡很多人都是支持麥克阿瑟將軍的「日本優先」戰略;再者,美國第一夫人伊蓮娜,則對這個來自沒落帝國的老政客,沒有絲毫好感。因此,羅斯福本來是想婉拒邱吉爾到訪的,不想在這個千頭萬緒的緊要關頭,還要花時間和精神去應酬他。但邱吉爾卻堅持成行,羅斯福最後也只能應允。
此行,扣除了中途他到訪渥太華以及在佛羅里達州小憩之外,邱吉爾在白宮逗留了將近兩個星期之久,破了當地到訪政要的紀錄。他首先爭取到一間與羅斯福相鄰的臨時辦公室,以便兩人可以隨時會面,
期間,兩人共進了13次晚餐,以及幾次的午餐,讓邱吉爾有大量的機會,可以在餐桌上和輕鬆的氣氛下,與羅斯福增進彼此的友誼,當然更重要的是,以其滔滔口才和個人魅力,說服對方接受他的政治、外交、軍事觀點,接納他所提出的建議。尤其是兩人都愛杯中物,而餐前又往往有一個小小的雞尾酒會,於是兩人更喝得異常投契。
這還不止,在多少個晚上,邱吉爾和羅斯福摸著酒杯底,抽著菸,無所不談,一直聊到凌晨兩、三點,就算羅斯福的悍妻伊蓮娜過來如何暗示、明示,說羅斯福該是時候上床睡覺,但邱吉爾也裝作懵然不覺,依舊與這位總統談個不亦樂乎。
在聖誕節當日,邱吉爾又和羅斯福及其家人,一起出席彌撒,這又為兩人多添了一重有宗教意義的親密關係。到了晚上,羅斯福又邀請邱吉爾出席自己家裡的聖誕晚餐聚會,在佳節中分享喜悅與溫馨。
就這樣,兩位政治巨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份友誼,再成了英、美兩國在外交和政治上共同進退的穩固基礎。
當然,邱吉爾的懾人魅力,更在於他演講裡的滔滔雄辯,所以訪美的重頭戲,就是到當地國會發表演說,當面說服和贏取國會支持。在這次著名的演講裡,除了那句著名的「給我們工具,好讓我們完成任務」(Give us the tools and let us finish the jobs. )之外,還有那一瞬間拉近彼此距離的開場白:「我不得不這麼想,如果我的父親是美國人,而母親是英國人,而非像現實般剛好相反(略停),我準能夠憑自己的能力,躋身這裡。」意即選上美國國會議員,邱吉爾的母親是美國人。
到了後來,當他察覺始終有些人心存疑慮的時候,又特地囑咐英國駐美大使館,舉辦了幾次宴會,讓他宴請美國政圈的重要關鍵人物,發揮他的「餐桌外交」。
結果,邱吉爾達成任務,滿載而歸,為兩國於戰時締結了一個鋼鐵同盟,共同進退。
但不過,我們也不能過分跨大了邱吉爾「餐桌外交」的作用,畢竟這只能在形勢均等時,因勢利導,順水推舟,但卻不能期望,「餐桌外交」的作用大到可以逆轉國際政治以及列強利益的格局,進而扭轉乾坤。
菜色愈簡單愈好?
說了那麼多餐桌上的政治和外交,有讀者可能會不耐煩,問一句,能否回到食物,說說邱吉爾喜歡吃些甚麼,這位英國紳士,對食物又是否講究呢?
邱吉爾有一句名言:「我的品味十分簡單:我會很易被最好的東西所滿足。」從這句話,不單可以看出邱吉爾的幽默和語文造詣,也可以看出他對品味的要求。
他說與家人「生活過得十分簡單」,只需一些生活「必需品」,但這些「必需品」包括:熱水泡浴、凍的香檳、新鮮的豌豆,以及陳年威士忌。
邱吉爾說他只需「簡單的食物」,但問題是,他對「簡單」的要求,跟我們大眾的要求,尺度卻很不一樣。
舉個例,第一次大戰期間,他在前線打仗,他曾多次寄信給太太克萊門汀(Clementine),投訴軍中配給的口糧實在太差,要求太太寄來一些食物作接濟。例如,在1916年初那封家書,他便投訴配給口糧中的那些肉,又老又無味,他說寄來的食物「愈簡單愈好」,最好包括:一大塊粟飼牛肉、斯蒂爾頓乳酪、奶油、火腿、沙丁魚、果乾,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來個大牛肉派……
這就是他口中的「愈簡單愈好」,夠驚人吧!
事實上,邱吉爾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而且成長於維多利亞年代晚期,也即是一個英國上流社會品味養成的年代,他的階層對食物一向講究,用餐習慣多道菜式,他對雪茄和香檳的愛好,便反映出其公子哥兒的本性。
那麼,究竟哪些菜式是邱吉爾的心頭好呢?在他慶祝88歲大壽時,家人為他在鍾愛的薩沃伊( Savoy )酒店中擺了壽宴,當中吃的據說都是他最喜愛的菜式,包括:法式小鍋菜肉湯、煎龍脷柳再捲以燻鮭魚配以小龍蝦、鹿肉釀鵝肝配松露汁,這樣繁複和名貴的菜式,在常人眼中,恐怕都不能算是「簡單食物」吧!雖然菜單中沒有甜品。
有人會說,這畢竟是88歲壽宴,不能作準。那麼且看看他平常吃的晚餐。有人透露,有一次見到邱吉爾吃私人晚餐,食物包括香檳與生蠔;而另一個人則說,另一次他見到的則有野鳥蛋、清雞湯、雞批、巧克力舒芙蕾,以及香檳、白蘭地和波爾特酒等。
不過,有一點倒是十分清楚的,便是邱吉爾十分喜愛喝湯,尤其是法式牛肉清湯(consomme)。他的秘書威廉絲夫人( Lady Williams )便透露,邱吉爾很多時工作至凌晨兩、三點,那時便會開口要碗湯作為宵夜,所以廚房通常都備有這款湯。
順帶一提,因為他睡得這麼晚,又有吃宵夜的習慣,所以早上7、8點睡醒,邱吉爾愛賴在床上,吃十分簡單的早餐,只有柳橙汁、一隻水煮蛋、一些水果,茶或咖啡。他更愛一個人吃,他曾說過:「在過去40年,我和太太只試過兩至三次一起吃早餐,因為對我來說那根本行不通,早餐是應該一個人賴在床上吃的。」
邱吉爾的貼身保鑣莫瑞( Edmund Murray ),也提供了一個有關喝湯的有趣故事。話說一次他到丹麥,由腓特烈四世(King Frederick IV )向他授勳,這位丹麥皇上還熱情到把他留在皇宮小住。但到了午夜,邱吉爾又老毛病發作,又說要喝湯宵夜,但皇宮廚房裡所有人已經下班,那有人可以幫他下廚? 結果,這位丹麥皇上竟然願意紆尊降貴,親自為這位他器重的政壇巨人,煮了一碗熱湯。
邱吉爾喜歡喝清湯遠多於奶油濃湯,而事實上,他的醫生也建議他只可以喝清湯。邱吉爾喜愛喝法式牛肉清湯到一個地步,在1934年,他要求巴黎的麗池酒店,向他提供酒店的配方,他甚至願意為此付出了190法郎的費用。
根據他秘書威廉絲夫人透露,除了法式牛肉清湯之外,另一道邱吉爾喜愛的菜式,便是愛爾蘭馬鈴薯燉肉鍋( Irish Stew )。邱吉爾尤其喜愛加入大量小洋蔥。
就連他的老友艾森豪受他款待,吃後都讚不絕口。他的廚師藍迪莫(Georgina Landemare )也透露,邱吉爾每次吃完這個燉鍋,都意猶未盡,翌日再問昨晚有否吃剩,如果有的話,可否加熱再吃。
至於甜品,邱吉爾似乎並不特別嗜吃甜食,常常與他一起吃飯的秘書威廉絲夫人回憶,她從未見過他吃布丁與糖果。另外一些人亦透露,到了一餐的結尾,他大多會選擇乳酪而非甜食。
最後,邱吉爾雖然是一個美食家,但卻不像他的老友艾森豪一樣,懂得親自下廚。當被太太說他完全不懂得烹飪時,他說自己也能夠以開水煮隻雞蛋,但威廉絲夫人卻曾取笑說,他可能會連水鍋都燒壞。
甘地:追求真理的素食主義者
2015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訪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家鄉西安親自迎
接,並以國宴款待,但這次國宴卻別開生面,是一頓素食,因為這位總理是一位素食主義者。
素食國宴?那麼又會吃些甚麼菜式呢?
第一道:酸辣湯,配印度烤餅
第二道:雜錦蔬菜煎餅,配紅豆飯
第三道:蘑菇豆腐湯
第四道:豆瓣醬荸薺
第五道:紅燒蘆筍,配竹蓀炒蓮藕
主 食:麵條和水餃
甜 點:熱香薄餅和水果雪寶
有趣的是,莫迪並非印度史上第一位素食總理,事實上,該國歷史上的素食總理,在莫迪之前,便多達七位。其實,印度聖雄甘地,一樣也是一名素食者,而且是一個十分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甘地不單是印度的聖雄,甚至是人類歷史上的偉人。他所倡導的非暴力抗爭,啟發了如金恩牧師、翁山蘇姬等著名的人權、民主運動領袖。雖然「公民抗命」這個概念早於十九世紀中葉已由美國作家梭羅所提出,但卻要到二十世紀初,才由甘地在印度的反殖民和爭取獨立運動中,身體力行,發揚光大。
甘地透過「鹽的長征」( Salt March ),來進行「公民抗命」,反抗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壟斷鹽的供應,讓百姓「抵制貴鹽」;透過號召同胞抵制英國的紡織及成衣,以及杯葛英國政府和各級機構,來進行「不合作運動」;他透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以及絕食,來進行「非暴力抗爭」。甘地把這些信念和行動,稱為Satyagrraha,意即「真理之力量」。
以絕食為例,未必是甘地發明,但肯定是由他發揚光大以及聞名於世,這是他主張以非暴力來進行抗爭的方法之一。甘地一生總共進行十七次絕食來進行抗爭,最短那次是一天,最長那次是二十一天,平均長度是八天,最多出現的是七天(共實行過四次)。
甘地常常絕食,那麼當他不絕食的時候,飲食習慣又是如何呢?
大家看到他瘦骨嶙峋,時以苦行者的形貌來講道和抗爭,不難想像到為他不是大飲大食之輩。事實上,他在其自傳中第一部第十七節〈飲食方法的體驗〉( Experiments in Dietetics )中便提到:「人之所以飲食並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生存。」對他來說,飲食只是用來滿足生理所需,而不是用來滿足味蕾,以及滿足口腹之慾的一種享受。因此,他對飲食並沒有多大的熱情,只維持一個最低度的需求。
甘地甚至連奶水也不想喝,只有在臥病和營養不良時,被醫生要求他喝一點羊奶來補充營養和恢復健康,才不得不喝。甘地視奶類為非素食,他認為從道德角度來看,每個人除了自己母親的乳汁之外,並沒有權利奪走其它動物的奶水。更何況,甘地認為來自動物的奶水可能會傳播他們身上的疾病,因此並不衛生。
甘地也不吃蛋,因為蛋本來就可以孕育新生命,吃蛋,即使是未經授精者,也是對新生命的扼殺,讓本來可能孕育新生命的東西,拿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
因為有太多東西他都不吃,所以飲料對他來說尤其重要,是他補充營養的一大來源,他喜愛喝果汁,但卻拒絕喝一切刺激性飲料,包括茶和咖啡,認為不單對健康無益,而且其刺激性更會成為惡念的源頭。
甘地喜歡生吃蔬果,不單認為這樣可以保存它們的營養,而且認為以火煮食會為食物添加戾氣。
甘地也拒絕香料,自傳中〈飲食方法的體驗〉一節中他便提到,旅居英國的後期,因為對素食進一步鑽研,慢慢連對香料的嗜好也逐漸消失了,以前用開水煮菠菜食用,覺得淡而無味,相反的,現在卻覺得津津有味,所以真正讓人嚐到滋味的是心情,而非舌頭。
在同一節自傳中,甘地提到在旅居英國期間,聽到三種有關葷菜定義的說法。第一種:葷食僅包括飛禽走獸的肉,因此魚可以吃,蛋和奶當然也可以吃,這算是最寬鬆的界定;第二種:葷食是指一切動物的肉,如此,便不能吃魚了,但蛋和奶仍可以吃,這算是折衷;至於第三種:包含最廣,不單包括動物的肉,還包括由動物身上衍生出來的東西,包括蛋和奶,都不可以吃,這無疑是十分嚴苛的界定了。
從以上甘地的飲食習慣可以看到,他接受的是第三種,也是最嚴格的一種定義。
甘地不吃肉和其它非素食類食物,固然因為他認為那是殘忍,他說過:「一個民族的偉大和道德進步,可以由他們對待動物的方法來量度。」但亦因為他認為那會妨礙人的自我心靈淨化和精神演進的過程,有礙自我修行。甘地把「精神的貞潔」和「食物的貞潔」相提並論。甘地是一個人盡皆知的「禁慾主義者」,除了性慾之外,也包括食慾。
那麼甘地的素食習慣又是從那時開始的呢? 當中可謂幾經周折。
在甘地年幼的那一個年代,幾乎所有印度人都是素食者,除了宗教和修行,以及傳統飲食習慣的原因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因為貧窮,根本吃不起肉。甘地的素食習慣從年幼便開始,部分源於其父母的要求,部分也源於其故鄉的飲食習慣。
但是後來,甘地卻遇到了誘惑,他自己稱之為「悲劇」的誘惑,這都紀述在其自傳中第一部題為〈一個悲劇〉( A Tragedy )及其續編的第六節和第七節中。
甘地童年時的玩伴Sheik Mehtab,以至一些印度人,當時開始主張國民應該改變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爭取多吃肉,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能抵抗英國人,英國人就是多吃肉,所以體格和氣力才會比他們好,才可以欺凌他們。Mehtab 慫恿小甘地吃肉,說可以改善體格,甚至可以令到他不再怕黑。而小甘地又真的看到Mehtab 以及自己那個吃肉的親生哥哥,體格又真的比自己強壯,運動成績又比自己好,於是幻想,吃肉可使他身體壯健,膽識過人,如果全國一起吃肉,便可驅逐英國人,於是便鼓起勇氣放膽一試。
於是兩人便像做賊一樣去到河邊一個偏僻地方,並帶去了麵包和山羊肉,讓小甘地偷嚐禁果,但當時那塊山羊肉卻粗糙得像牛皮一樣,簡直讓他無法下咽,最後他實在受不了,於是便拋下羊肉離開了。小甘地說,那天晚上他很難過,做了一晚惡夢,夢見一隻山羊在他肚裡苦苦的哀求,讓他嚇醒。
但他這位損友卻沒有罷休,這次更所費不貲,招待他到一間上好餐廳,為他準備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葷菜,找來一個好的廚師來煮肉,讓小甘地破戒。結果,這種誘惑果然生效,讓他不再厭惡,甚至變得喜歡吃肉,在接著的一年之內,到那裡吃了五、六次之多。
但同一時間,小甘地卻不無罪疚,因為這等於違背了他父母親要他不吃肉的承諾。於是他對自己說:「吃肉雖然是必要的,在國內進行飲食改革也是必要的,可是欺騙父母,向父母撒謊卻比不吃肉更壞。所以當他們還活著的時候,絕不能再吃肉了。等到他們去世後,我就可以自由了。」
素食,是一種選擇,也是對母親的牽繫
到了甘地長大,準備到英國唸法律,但他母親卻擔心(這時他父親已經去世),當兒子到了這個「食肉國度」,就會墮落,抵不住當地風氣和誘惑而「破戒」。於是她找來僧侶,要兒子在僧侶面前立誓,從此不吃肉、不飲酒、不碰英國女子,這樣她才准許兒子出國到英倫。
當甘地抵達英國,他旋即發現在那裡要實行素食所需面對的困難,畢竟那裡並非像印度是個素食國度。他的房東老太太應允可以包食宿,但問題是除了麵包之外,她煮的蔬菜都淡而無味,更何況甘地又不能吃肉,他形容當時自己不得不時時處於飢腸轆轆的狀態,但他始終沒有再吃肉,因為他認為立誓是一件十分莊嚴的事。
但除了母親和誓言這兩個因素之外,甘地後來亦在素食這個問題上作了一個信念上的選擇。真正讓素食成了其堅定信念的,是在他讀過由亨利· 索特(Henry Salt )所著的《為素食請命》(A Plea for Vegetarianism )一書之後。他在其自傳第一部第十四節〈我的選擇〉(My Choice )中,對此有所紀述。
話說他在倫敦可謂「無啖好食」,只能吃些以開水川燙的蔬菜,吃得口中淡出鳥來。有一次他在閒逛的時候,無意間找到一間素食餐館,於是便進去準備大快朵頤,享用他離開印度之後的第一頓「大餐」。他說這餐吃得稱心如意,快樂得實在要感謝上帝對他的眷顧,但原來更大的眷顧還在口頭。
在進入餐廳等候食物上桌時,他買了餐館裡陳列的其中一本書,那就是《為素食請命》這一本。結果一讀便沉迷其中,書中討論了大量有關素食的道德原因,以及吃肉所種下的暴力種子等等,更讓甘地從此對素食的決心變得更加堅定。最初是不想讓雙親傷心,但如今,素食已經成了他的「選擇」。正如甘地自己說,以前不吃肉,是因為要履行誓言,但從今以後不吃肉,是因為他把素食,看成是自已的使命。
當甘地學成之後返回印度,他才知道母親原來已經去世了,因此,素食習慣更成了他與母親一種永恆的維繫,以及思念。但這已經是後話。
甘地最先吃肉,是為了改善體格,有能力向英國人動武,把他們驅逐出印度。但漸漸地,他的想法出現了根本的轉變,他在思考以非暴力方式來進行抗爭,於是,他與肉食也愈走愈遠。反而把時間和心思花在素食與不合作主義的關係上。
Photo from 時報出版
書名:大人們的餐桌:從希特勒到歐巴馬,33位牽動政局的歷史人物飲食軼事
作者:蔡子強
出版社:時報出版
-
追蹤IG帳號: girlstyle.tw